钱币上的中国史:器物、制度、思想视角的解读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王永生

主角:王永生王永生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钱呢?

一枚五铢钱重 3.5~4 克,5000 枚最少也有 17500 克。

这实际上就是**用 16.5 克铜,去兑换老百姓手中的 17500 克铜,兑换比例是 1000 多倍。

王莽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他的币制呢?

因为王莽知道,短期内不可能生产出大量的货币用以赏赐那些新封的权贵,以便推进他的改革事业,只能采用发行虚值大钱的办法,但是他又担心虚值大钱没有信任度,不被大家认可。

这种两难的结果,促使王莽对钱币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错金技术进行精工铸造。

他希望以此增加钱币的附加值,使钱币最终能够被大家接受。

于是他就创新使用了现代的机制币才采用的镶嵌技术,在两千多年前用纯手工技术铸造了技术含量极高的”金错刀”。

金错刀头部的”一刀”两字,在铸钱时先要铸出浅槽,再将捻成细丝的黄金镶嵌到浅槽里,然后经过打牢、磨平,嵌入的黄金才能做到不但不会脱落,甚至不能被轻易地剔出。

钱币上的文字布局更是疏落有致,字体都用篆书,笔画细长,有如细针直垂。

这种字体被后世称为”悬针篆”,成为王莽钱币特有的艺术风格。

这两种形制特殊的刀币,除了用来赏赐,主要就是为了搜刮黄金。

当时的金价是一斤黄金值五铢钱 10000 枚。

因此,按照面值,金错刀 2 枚或者是栔刀 20 枚就可以兑换黄金一斤。

实际上,王莽就是要用错金的 33 克铜,或者是没有错金的 330 克铜,从老百姓手中兑换一斤黄金。

这哪里是发行货币,完全就是公开掠夺!

不过老百姓手中的黄金肯定有限,王莽这样做针对的主要还是贵族富商。

班固在《汉书·王莽传》中说,收兑贵族黄金的时候是” 然卒不 与值 ”,意思是说就没有给钱。

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给钱,给的就是这种没有实际价值的”错刀”和”栔刀”。

王莽死后,宫中保存有六七十万斤黄金,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批有记载的黄金,其中大部分应该就是通过这次币制改革用错刀或是栔刀收兑的。

那王莽为什么要用……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钱币上的中国史:器物、制度、思想视角的解读
返回顶部